主题
- #成癮
- #書籍評論
- #書籍推薦
- #青少年
- #腦科學
撰写: 2024-04-15
撰写: 2024-04-15 06:47
之前主要閱讀腦科學書籍,而非文學作品。成癮也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主題。
閱讀像是《多巴胺型人類》(Dopamine-Type Human)、《如此出乎意料的腦科學》(Such Unexpected Neuroscience)、《憂鬱時就讀腦科學》(Neuroscience When Depressed)等書籍,我得出的結論是,
大腦也只不過是身體器官之一。但它的影響力卻非常強大。原因在於,大腦是為了控制身體而發展出來的器官。然而,我的好奇心仍然存在。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癮?又該如何擺脫成癮?我一直希望有人能解答這些問題。這本書的書名就引起了我的興趣。成癮的大腦科學家?感覺就像直接用書名回答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。作者在書的開頭就坦承自己曾是癮君子,這也讓我感到相當震驚。這樣一個藥物成癮者,是如何成為腦科學家的?我的疑問很快就被後面的說明解答了……「
最終,包括在治療中心開始的為期一年的戲劇性變化,我花了七年時間才完成大學學業,之後又花了七年時間在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。- 第7頁
作者茱蒂斯·葛莉瑟(Judith Grisel)最終花了14年才終於從一個成癮者轉變為觀察成癮的學者。那麼,她又是怎麼變成癮君子的呢?
根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所長喬治·庫柏(George Koob)的說法,踏上酒精成癮之路有兩種方式:天生就是成癮體質或喝太多酒。庫柏博士並非在開玩笑,如果考慮到每個人都可能屬於這兩種情況之一,那麼這項疾病為何如此普遍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。- 第15頁
成癮的原因非常複雜,但可以看出遺傳因素是致命的。先天性格或多或少都存在,想要克服這些性格,就必須在一生中持續保持警惕。作者茱蒂斯·葛莉瑟(Judith Grisel)也坦承,即使在擺脫成癮之後,內心深處仍然隱藏著渴望。第10章「我為什麼會成癮?」詳細描述了成癮的因素。
事實上,我認識的所有人都使用過化學物質。為什麼他們沒有被藥物吞噬?例如,我9年級時因故被學校開除的那個朋友,在我進入治療中心的期間,事業蒸蒸日上,並組建了幸福的家庭。顯然,我和那個朋友一開始都走上了同一路線,但我卻跌進了溝裡,而那個朋友卻順利地滑過坦途,這實在是太不合理了。- 第287頁
作者回顧自己為何會變成癮君子,坦承自己心中的不甘。並表示,經過30年的研究,她得出成癮原因有四點。首先是遺傳的生物學特質、接觸大量藥物的經驗,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接觸藥物的經驗,以及引發藥物成癮的環境因素。最令人不寒而慄的是「接觸大量藥物的經驗」這個因素。也就是說,即使沒有遺傳或環境因素,只要接觸任何藥物的程度達到一定水平,就會出現耐受性、依賴性和渴望等三大成癮特徵。也就是說,要麼適量使用藥物,要麼如果沒有把握,就根本不要碰,這幾乎是防止成癮的唯一方法。以我個人為例,雖然沒有到酗酒的程度,但直到最近,我似乎都還徘徊在成癮的邊緣。夏日下班後的啤酒,從一罐變成兩罐,開始選擇酒精濃度更高的啤酒,然後擴展到燒酒、葡萄酒等各種酒類……難道不是人人都會喝點酒嗎?抱著這種想法,我開始無法適量飲酒。最後,買葡萄酒就一定要喝完一整瓶,體重也增加了,還因為膽囊炎而被送進急診室,才終於醒悟過來。『根據這本書,適量飲酒或沒有把握就不要碰,這似乎是我未來生活中避免酒精成癮的唯一方法。』這雖然是一個令人悲傷且苦澀的覺悟,但確實是我應該牢記的教訓。如果不想變成流落街頭的乞丐,就必須與耐受性、依賴性和渴望保持距離。畢竟,沒有人想成為癮君子。那麼,「遺傳的生物學特質」真的無法改變嗎?遺傳風險可以用科學技術解決多少?不幸的是,作者表示,目前仍然很難找到這個風險的明確原因,因此,預防易感性目前尚不可行。因為即使基因中只有一個鹼基發生變化,產物的結構也會發生變化,其功能也會隨之改變,因此很難找出細微的變異。此外,遺傳影響是依賴於背景的,並且複雜到難以置信,因此目前也無法做到。但值得慶幸的是,研究人員仍在繼續追蹤。「青少年時期接觸藥物的經驗」被稱為關口效應。青少年時期接觸大麻等物質,會增加尋求藥物的行為。而且,這種變化發生的原因與胎兒時期接觸藥物的原因實際上是相同的。哦,這些內容也令人震驚。因為發育中的大腦很容易學習所有東西,所以藥物體驗也會被學習。因此,在神經發育過程中,25歲之前屬於成人的年齡,與之後的年齡相比,藥物體驗的影響會更大、持續時間更長。所以,當我們勸告青少年或剛成年的朋友不要吸煙或喝酒時,與其只是單純地說不要,不如向他們說明這些確切的原因。這樣,大多數孩子可能會自覺地不碰這些東西。當然,在自信滿滿的青春歲月中,這些話可能很難被理解。
作者最終得出結論:「成癮的原因與成癮者一樣多樣。」在如此複雜的世界裡,不可能找到衡量個人成癮的客觀工具。儘管如此,作者仍然認為,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成癮,並從潛在成癮者的角度互相幫助。
我們必須牢記,錯誤的藥物使用源於疏離,因疏離而加劇,最終又導致疏離。- 第344頁
最終,重點落在「不要孤單」和「不要讓別人孤單」上。故事的結尾以彼此成為彼此的重要性來點題。也許,即使是成癮,其真正原因也可能是孤獨。因此,我再次下定決心,今年也要避免孤獨,也要避免讓別人孤獨。為了我自己,也為了周圍的人。
※ 本篇讀後感係於『durumis』(두루미스)社群平台獲得試讀機會,並基於個人閱讀心得所撰寫。
※ 感謝『』出版社提供優質讀物。
评论0